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阿根廷天气
zmhk 2024-04-24 人已围观
简介阿根廷天气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阿根廷天气”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亚热带气候类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阿根廷天气”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亚热带气候类型
2.阿根廷近半省份发生大规模山火,是什么引起的?
3.科学家再次警告:地球气候出现两极分化!人类该何去何从?
4.2019南极及南美洲五国之旅(四)阿根廷篇
5.拉尼娜现象怎样引发洪灾?还能引发干旱
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气候类型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降雨量较大。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在0摄氏度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
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
阿根廷近半省份发生大规模山火,是什么引起的?
原因:1、阿根廷的国旗上有**太阳的标记是因为阿根廷在后来于1810年5月25日的一个阴天时举行的独立会议中,突然天气晴朗,露出太阳,该太阳被人认为是吉兆,称该太阳为“五月太阳”。于是就把太阳加上了国旗。
2、而在19世纪乌拉圭曾与阿根廷同为一个国家,所以自然而然乌拉圭的国旗上也有**的太阳。
南美洲只有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国旗上都有**太阳。阿根廷和乌拉圭国旗上的太阳被称为“五月太阳”。
扩展资料:
旗面自上而下由天蓝,白色,天蓝三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天蓝色象征正义,白色象征信念,纯洁,正直和高尚。
白色中间是“五月的太阳”,太阳本体酷似一张人脸,是阿根廷发行的第一枚硬币的图案,沿太阳本体圆周等距离分布着32根弯直相间的光芒线。“五月的太阳”象征自由,黎明和未来。
阿根廷国旗分为两种。一种为简易版的国旗,国旗中只有白杠和蓝杠,没有国徽。另一种为正式版的国旗,国旗中间有国徽。就像有的西班牙国旗中间没有西班牙国徽只有黄杠和红杠一样。
科学家再次警告:地球气候出现两极分化!人类该何去何从?
阿根廷山火应该就是有人在野外非法用火引起的,好好一片森林不会无缘无故着火。山火直接烧毁近半个省份,规模不比美国那场山火小哪去。这些源头仅仅是因为有人在森林生火,没有及时灭火导致。这场山火烧毁农作物和森林已经超过12万公顷,如果控制不好火势,这个范围会变得更大。01、山火基本上都是人为因素导致山火原因很明确,基本都是人为,很少因为天气干燥引发山火。这次阿根廷山火除了人为生火以外,还有农民烧荒肥田。灭火不够彻底,大风一刮就死灰复燃,森林大火就是这么来的。而且山火一旦形成,火势会不断扩大。这个不是普通消防车就能灭火,阿根廷山火还是发生在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最容易引起山火的。
02、大风天气让火势迅速扩大阿根廷山火能覆盖12万公顷面积,完全是借助风势。阿根廷一直都是大风天气,山火形成就已经迅速蔓延。大量农作物和森林都被烧毁,这个火势还无法控制,只能眼看着它继续烧毁更多面积。这个损失可能有点伤国本了,12万公顷被烧毁,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亿,还不算上救火成本。现在山火已经殃及阿根廷半个省份,再这么持续下去,恐怕会烧了整个省份。
03、阿根廷消防人员有限,救火难度大火势得不到控制天气是一方面因素,人力救火也是主要原因。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可调配的太少。近千名消防人员和军人,怎么可能救一场大规模山火。没有大量消防车和灭火设备,还有大量消防员现场救火。这个山火根本灭不了,起码要保证人员和灭火设备充足,才能控制火势。就那点人,灭火都不够山火蔓延速度快。
2019南极及南美洲五国之旅(四)阿根廷篇
刚刚迈入2020年我国多地便出现了,多年以来的极端气温,多地气温偏低,全球多地出现了气温反常现象,在我国南方甚至由此网上引发了?南方集中供暖的热议?,一系列的报道,告诉我们,气候环境恶化的影响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身边,工业文明和高速经济发展背后的潜在危机也将逐步出现。科学家再次警告:地球气候出现两极分化!人类该何去何从?
气候出现两极化
阿根廷、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南美洲的这些国家原本冬季气候很温和,例如阿根廷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冬季气温很少降至0℃以下。但上周,由于极地冷空气的袭击,这个国家持续多日出现低温天气和大范围降雪,最低温度一直在0℃以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10℃以下的低温,人们裹着厚厚的冬衣出门仍瑟瑟发抖。阿根廷民防部门7月19日说,持续一周的极地寒流已造成阿根廷至少16人被冻死,另有12人在取暖时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而正值夏天的北半球,热浪袭击也不同寻常。俄罗斯正经历着百年罕见的高温。这几天,莫斯科最高气温一直在35℃左右,贝科沃机场地区的气温达到38℃,炎热的天气甚至引起地铁铁轨膨胀受损,导致一条地铁线路运行一度中断。全俄罗斯有近300人在寻找清凉时不幸溺死。俄罗斯气象专家说,今夏莫斯科或将迎来130年来最热的夏天。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罕见的38℃的高温酷暑天气
幕后推手:大气环流异常
罕见?、?少见?、?几十年不遇?、?百年不遇?、?历史极值这样的字眼越用越多,今年天气到底怎么了?从气象专业的角度讲,极端天气气候事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例如,高温是由于暖性高压持续存在,南方暴雨的出现同样是由于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相对偏南,南方大范围地区形成了有利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的形势。?近些年,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及其导致的严重灾害,都呈现增加的趋势。?
气象界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不仅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增加了,而且水循环的速率也加快了,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极端降水事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就可能增加,个别地区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虽然今年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和?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北极涛动?脱不了关系,但其中到底是怎样的联系,专家的解释、看法还存在一些争议,目前还很难说清楚。?科学家称,影响气候的因素太多,这些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全球气候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主流科学家认为,工业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上升,全球气温两极化严重,最终人类生活环境面临挑战。
拉尼娜现象怎样引发洪灾?还能引发干旱
我们从南极归来,就开始玩南美五国了!因为一想到反正也飞行这么远了,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不容易啊干脆一起玩了吧。于是我们就设计出游南美五国的线路来: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其它国家都正常进出一次,只有阿根廷,我们进出三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进是 2月14~15日,为了去南极 。从阿根廷乌斯怀亚登船。那么第一站就要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2月14号情人节,我们三枚女汉纸是这么渡过节日的:在乘了近30个小时飞机(经美国达拉斯转机)到达了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度和首都: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又暴走了近7个小时 !本来不想走这么长时间,就想中午出门吃顿饭后回酒店休息。但架不住这里天气二十多度不冷不热,各种打卡景点又离我们住的地方都不远,一边走一边被商店厨窗诱惑着我们,溜达着就不知不觉把重点景点打卡了一遍:布宜诺斯艾利斯地标建筑方尖碑、雅典人书店(剧院改造而成)科隆剧院、最后顺手还把明天看探戈演出票买来,然后天黑才回酒店,整个实现零时差,我们自己对自己都佩服无比!
2月15日我们三人自由行,游览了三个布市重要打卡景点:科隆大剧院内部参观、雷科莱塔墓地、托尔托尼咖啡馆
科隆大剧院 于1889 年始建,由名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塔布里尼设计,1908 年建成。感觉科隆大剧院优美宏大,建筑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和意大利风格。这里内部参观是需要买票的并有剧院内专业导游讲解,我们跟随一个英文小团有幸内部参观了一圈。
每天晩上都有演出。
今天还来到贵族公墓,还有一个名字是雷科莱塔墓地,是这个区最有名的一个景点,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第一大景点,雷科莱塔国家公墓是阿根廷富人及历史名人的安息地,安息着大约7000个阿根廷社会历代精英。墓园中的墓室都由其贵族所有者自行设计、布局和装饰,大小不同、风格各异。陵墓仿似一座座缩小版的宫殿,静穆而肃然,小的占地只有几平方米,豪华的有二十多平方米,大部分墓室配有精美的大理石或青铜雕塑。阿根廷很多名门望族,都会在这里购买墓室。如今已有23位阿根廷正副总统安息此处。著名的贝隆先生和贝隆夫人也葬在这里,贝隆夫人享年才33岁!
走了一天也累了,下午5点多来到托尔托尼咖啡馆(Café Tortoni)既休息又打卡一下这百年咖啡馆。它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老牌的咖啡馆,因其传承久远、风格典雅,1858 创建!不愧为百年老店!
布城最著名的咖啡馆叫Tortoni,在五月大道上,建于1858年,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在这喝咖啡是需要排队的,
探戈音乐之王伽达尔也是Tortoni 的常客。他的作品《一步之遥》(Por Una Cabeza),被用在《闻香识女人》等多部**中,除了才华,伽达尔还以美貌著称,是著名的翩翩美男子,有一双含情目和一副秀挺的希腊式鼻子。据说他当年在咖啡馆饮咖啡,粉丝便聚在窗外,希望一睹真容。现在,这些人物都化成了墙壁上的画像或浮雕,对着堂内之人微笑。那个时代的美好,浓缩在一杯杯的咖啡里,依然被现代人体会着。我们三个坐在这里享受着当年的风情…
接下来2月15日我们三个人渡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因为这天是我们此行好友郭姐的生日哦,特意请我们看正宗阿根廷探戈show,幸福无比哦!
第二进阿根廷:2月27~28日。从南极归来。从乌斯怀亚回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休息一晩上后第二天直飞玻利维亚。
就一个晩上我们在布市也不能虚度。迅速在网上捜到排名第一的牛排店。果然人满为患,等了几乎近两个小时,终于享受到了正宗阿根廷红酒+牛排,味道果然名不虚传!
等候时免费品尝阿根廷大饺子!
第三进阿根廷:近半个月后,于3月12日又进阿根廷伊瓜苏市,来这里是为了游览伊瓜苏瀑布(阿根廷段)。这次我们随团才是真正开始游览阿根廷这个国家的重要景点。
伊瓜苏瀑布横跨两个国家:巴西和阿根廷。我们在巴西时已经游完了巴西段瀑布后(见《巴西篇》),当天早上乘坐大巴陆地过境到阿根廷伊瓜苏港,参观「阿根廷瀑布国家公园」。我们首先要乘小火车到中间站,然后换乘另一趟小火车到魔鬼喉车站,从车站沿栈桥走1100米便到达瀑布中心,这里水流最大最猛,人称“魔鬼喉”。
魔鬼喉果然不负盛名,那气吞山河的气势令人震撼。相机永远无法记录人的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
伊瓜苏瀑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观赏点多。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看到的景象不同。峡谷顶部是瀑布的中心,水流最大最 猛,人称“魔鬼喉”。伊瓜苏瀑布分布于峡谷两边,阿根廷与巴西就以此峡谷为界,在阿根廷和巴西观赏到的瀑布景色截然不同。我感受到的是巴西段更秀美,阿根廷段更壮观。我们此次全部观赏到并感受到,不留遗憾!
雨中的伊瓜苏大漂布气势宏大!
3月12日晩上从伊瓜苏飞布宜诺斯艾利斯 。
3月13日一大早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飞 卡拉法特 为了看大冰川国家公园。我们在南美时就是这样每天打着飞的旅游的。?
卡拉法特小镇: 卡拉法特是靠近阿根廷最南部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因为莫雷诺冰川而闻名于世。发现阿根廷南部典型的小城镇,卡拉法特和乌斯怀亚袖珍却暗藏着精彩,世界尽头小城镇遗世独立却也自有繁华之处,与想象中的荒凉截然不同,卡拉法特――冰川的后花园依旧展现的是自然美。
这个小镇虽然只有二万人但却有世界上淡水储量第一的湖---阿根廷湖。
小镇很不寻常,别看人不多,却出了两位总统,现在的总统克里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还是阿根廷的第一位女总统;她的丈夫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是前任总统。
我们下午非常悠闲地逛了逛这个幽静而雅致的小镇,感觉很舒服哦,小镇遍布各种类型星级的酒店,咖啡馆,工艺品商店…
晚上入住小镇上的木屋酒店景色也非常怡人。
3月14号前往在大冰川游览 。冰川离小镇只有30公里,早餐后,前往莫雷诺大冰川国家公园 游览。游览冰川的方式我们选择两种方式,先乘船、然后步行观赏,就是沿栈道步行观赏,发现后一种是最佳选择,强烈推荐!
公园 由 47 个大小冰川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莫雷诺(PERITO MORENO)大冰川」,面积达 257 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冰川 之一,也是少数还在继续生长的冰川之一,景色极为壮观。 站在专门修建的观赏平台上,可以看到冰川是怎样从雪山顶 上“倾泻”而下的。
冰川正面笔直如削,顶部有无数裂隙,经过阳光的透射、折射,呈现出缤纷的颜色。从冰川上不时传来低沉的隆隆声,这是冰川崩 裂的声音。纯蓝色就是最新冰裂后显示出来的!
大冰川1981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今年3月发生的莫雷诺冰川大冰崩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冰川国家公园是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自然风景区。有着崎岖高耸的山脉和许多冰湖,其中包括一百英里长的阿根廷湖。在湖的远端三条冰河汇合处,乳灰色的冰水倾泄而下,象小圆屋顶一样巨大的流冰带着雷鸣般的轰响冲入湖中。我站在大冰川面前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虔诚地倾听着冰裂的轰隆声…震撼啊!
3月14日 早上从卡拉法特~飞往乌斯怀亚,游览火地岛(飞行时间近1个半小时)
整整一个月后我们仨人再次回到乌斯怀亚小镇,故地重游的感觉啊,特别感慨!于是特意在乌斯怀亚的同一块牌子上照了两次相,好亲切啊!
这次我们随团好好游览了一下这个世界上最南端的小镇~乌斯怀亚。它位南美大陆的最南端,位于麦哲伦海峡与合恩角之间的火地岛上的一个小城,被称为“世界尽头”。
在这里吃到了最好吃的烤羊排!
3月15日 上午乘船在比格尔运河中欣赏极地风光,强烈推荐!下午徒步阿根廷火地岛国家公园
我们从当地港口起锚,乘坐现代化的双体船,在乌斯怀亚湾航行,可以从海上看到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在城市后边是奥利维亚山和马尔蒂亚尔山,然后是五兄弟山,陡坡(Escarpado)和奥利维亚河口,一直到达群岛LESECLEIREURS灯塔,这是 世界上最南端的灯塔, 也是1930年塞万提斯山沉没的无声见证!
返回乌斯怀亚途中,可以观赏鸟岛,布里奇群岛,直到被称为小海峡的地方,重新进入乌斯怀亚湾。
这就是世界上 最南端的邮局 ~小亭子邮局。我们在这里也发了名信片。非常幸运的是今天邮局不但开门,而且赶上创始人~网红老爷爷在门口与游客们其乐融融地合影留念呢!
这是世界公路尽头‘’距阿拉斯加有一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目录
概述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概述 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 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名词解释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词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a”(注意不是La Nina,因为百度百科无法正确显示带西班牙文特有字母,带拗音符的n,所以这里的西班牙文原文无法正确显示,而La Nina并非西班牙文,这样写的原因是不懂西班牙文)——“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图解
。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编辑本段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最近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图解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影响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我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我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编辑本段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200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内容均在2007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1999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编辑本段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上半年我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历史对照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高温少雨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但人类应该反省,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
编辑本段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我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我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今年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预计2008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预计2008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2008年春我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编辑本段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
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安徽省气象局于2月1日将春节前夕发布的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变更为红色预警信号。此前的1月29日,河南省已经发布该省首个干旱红色预警。据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红色预警信号为干旱预警中的最高级别,代表着未来一周内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50年一遇的特旱,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而橙色预警信号则表示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25年至50年一遇的重旱,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其实,早在2008年入冬以来,干旱就已席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山东西部、浙江东南部、福建中部等地,都出现了重度气象干旱情况。 不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告诉《财经》记者,由于1月下旬降水量增加,目前中国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已有所缓和;但华北大部分、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旱情,却仍十分严峻。 来自河南省气象局的信息显示,河南省南部降水量偏少,而河南省北、中部则基本无降水。在安徽省,自1月25日以来,冬麦主产区也基本无降水。据了解,目前安徽省的沿淮淮北地区累计降水量仅为2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毫米,仅次于1974年,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年。而河北、山西、河南、北京等地降水量偏少程度甚至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事实上,冬季的干旱情况在中国北方地区并不罕见。高歌告诉《财经》记者,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虽然目前仍无法精确估计旱情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但高歌坦言,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今年将会是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年份之一。 目前,有关专家目前仍无法确定导致此次降水量偏少的直接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的干旱并不是正常的大气波动,而是大气异常。”高歌表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告诉《财经》记者,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大背景来看,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中,干旱灾害尤其严重。他警告说,在过去20年中,干旱造成的损失占到中国整个GDP的1.2%,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将不可小觑。 据了解,目前根据气象干旱指标估算,全国气象干旱面积约为2350万公顷,尤其对北方冬小麦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七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已达1.04亿亩(约693.33万公顷),其中重旱2428万亩(约161.87万公顷)。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我们在2008年1月31日总结中国南方冰冻灾害教训时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1998年中国大洪水就与1997年4月-1998年6月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关[2]。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指出,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1]。与之对应的就是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人把2001年也定为拉尼娜年)。 2007年8月发生了拉尼娜事件,2008年末2009年初拉尼娜现象又开始增强。伴随拉尼娜的到来,中国的沙尘暴、台风、旱涝灾害将变得强烈,中国新闻界有责任让公众尽早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好预防的准备。厄尔尼诺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暖事件”,拉尼娜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冷事件”。中国新闻界对“暖事件”跟风报道,对“冷事件”不闻不问,这有失于新闻的公平和公正。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中国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我们在1月10日已给出了灾害预警,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10月28日指出,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8-10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7月30日-11月6日(109天)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我们在2008年年初就指出拉尼娜增强厄尔尼诺后延的可能性。2000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拉尼娜增强的原因。 最新天气资讯显示,尽管本周末会局部出现降雨,但难以缓解干旱格局,之后仍会再度出现炎热干燥天气,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三国机构已经分别下调了对于本国2008/09年度大豆播种面积的预估,因而对美豆形成短期强支撑。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是否会造成美豆播种的不利值得关注。 2009年1月29日和2月2日海温异常比较(白色为海冰),显示拉尼娜现象正在加强。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的预测尚待证实(有关部门预测,此次拉尼娜现象不会超过3个月),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的估计,表明拉尼娜现象持续到4月7日的可能性增大。中国北方的春旱已经不可避免。2009年3-4月为弱潮汐时期,与春季弱潮汐南北震荡叠加,增大了干旱的几率。 拉尼娜预警:关注拉尼娜发展,警惕2000年严重旱灾重演!(光明网 杨学祥)
好了,今天关于“阿根廷天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阿根廷天气”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